看了这个手速之后,不少网友都说,这就是贝多芬为什么能“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原因。
也许是被李云迪精湛的琴技所感染,粉丝在评论里不无惋惜地感慨道: 为啥贝多芬不出新歌了?
此语一出,立马招来了昵称为“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的网友前来“认领”病人,逗乐了一众网友,并随后发酵出圈,引来了4亿多微博用户的围观。
不过玩笑归玩笑,这句话却触及到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 为什么250年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还会对贝多芬念念不忘?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单从音乐上听起来,这似乎不像是一个和嘉庆皇帝同时代的“古人”所作,倒更像是一位活在当下的流行乐手。
就说说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电视剧,不少背景音乐都是直接搬用的贝多芬的交响曲,听起来毫无违和感。
比如, 《发条橙》中的这段就使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著名的大合唱:
而《国王的演讲》《西部世界》《X战警·天启》等中都使用了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
《国王的演讲》中关于肩负国家重任的英王乔治六世,在战时演讲中出现这段背景音乐,诠释了人类正义的精神内核,“战斗,不止在滩头”,恰好地推动了电影剧情的发展,使得情绪走向高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历经两百年的时光洗礼,它依然焕发着璀璨的光芒,完全超越了古典音乐的意义范围,短短十几年来就有数十部著名电影和再创作音乐作品使用过它。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贝多芬没有不出“新歌”,有关他的专辑,每个月都在以各种形式出版。
除了音乐, 贝多芬本身的形象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元素。
比如,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1987年创作的这幅贝多芬系列肖像,就开启了贝多芬“表情化”的时代。
贝多芬的形象以典型的沃霍尔流行色呈现,上面叠加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总谱的片段。
写电影配乐、玩波普艺术,在当代年轻人心目中,贝多芬一直都是以一个很酷的形象出现,从不过时:
正如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所说,“ 这个人远远地走在我们的文明之前”,他永远都活在每一个时代的先锋位置,是每一代人的文化偶像。
听!命运在敲门
提起贝多芬的代表作,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哼出这四个音符:
“邦邦邦绑~~~”
这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短-短-短-长”的主题开头,也是世界上被演奏得最多的交响曲之一。
如果选一首音乐总结2020、开启2021,这首交响曲再合适不过。
对于我们来说,它代表的就是力量。在不少解读中,它被解读为“命运在敲门”也因此,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更常被人所提起的名字是 《“命运”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可事实上, 贝多芬在总谱上从未写下任何与“命运”相关的文字,他在书信和晚年的谈话录中也从未提及这部交响曲与“命运”相关。
真正把我们所有人都给带跑偏了的,是贝多芬晚年的朋友、兼助理、小提琴家和指挥家安东·辛德勒 。
安东·辛德勒
因为 在数年间与贝多芬朝夕相处,又获得了处理贝多芬手稿等遗物的授权,辛德勒得以在贝多芬去世后出版了第一部贝多芬传记。
他在书中写到, 贝多芬曾指着他的C小调交响曲总谱上第一乐章的开头主题说:“命运就是这样来敲门的!”
但真相却是,辛德勒为了传记能够大卖,不仅 对贝多芬留下的约400本谈话簿(贝多芬晚年耳聋加剧,与人交谈时需要对方将谈话内容写下来) 毁坏了约260本,而且在剩余的不到150本中伪造了大量内容。
艺术家根据贝多芬肖像制作的现代版贝多芬头像
以至于后世学者要想研究贝多芬,甚至不得不求助于从事犯罪学研究的专家。
而真正靠谱的说法,来自于贝多芬的学生卡尔·车尔尼, 他回忆说老师贝多芬的灵感来自他不期而遇听到的金翅雀鸣啭的节奏。
贝多芬临终时制作的面具
也就是说, 握紧拳头的抗争者既不是全部的贝多芬,也未必是真实的贝多芬,而第五交响曲也不宜作为与命运顽强抗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情节剧”配乐 。
贝多芬的3D复原头像看上去也没那么怒气冲冲
在很多乐章中,尤其是那些沉思冥想的慢乐章中, 贝多芬的音乐带给我们的是精神的慰藉和升华,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哲思。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 欧美各国主要乐团、演出机构和唱片公司等自上世纪90年代后逐渐摒弃将“命运”作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标题的做法。
而在我国,“命运搏斗说”影响极深,它让我们觉得:要想理解贝多芬的音乐,就像读文章一样,首先得看“标题”,却忽略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我们应该与音乐直接对话。
对贝多芬,我们还有哪些误解?
事实上,200多年来,我们对贝多芬的误解绝不仅仅局限于他的作品。
根据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在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一书中的观点, 无中生有、或者夸大其词式地给贝多芬“编故事”的做法,始于贝多芬同时代充满传奇色彩的德国浪漫派作家、作曲家和评论家E.T.A.霍夫曼。
E.T.A.霍夫曼
而且其中有一些知识点如今甚至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常识”,例如,下面张图:
12月16日,贝多芬“生日”当天,某知名耳机品牌特地给贝多芬戴上了降噪耳机,并配文:当贝多芬穿越到现在,遇上能提供智能聆听体验的降噪耳机,他一定会很开心吧!
眼尖的网友立马揪出了其中的bug,截图后发布并调侃道“ 贝多芬:谢邀,目前不需要降噪”,并随后引来了一众网友对品牌方“无知”的群嘲:
在正常人思维中,贝多芬是聋子,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可真是这样的吗?
上世纪90年代,由维也纳最具影响力的音乐评论家和著述家之一、维也纳音乐学院教授弗朗茨·恩德勒的《维也纳音乐史话》一书中就提到:
顺便说一下,贝多芬从未完全失去听觉。他直到逝世前仍可听到断断续续的音乐,还能听明白人们大声说话。
比利时古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当代古乐运动的杰出倡导者之一约斯·范·伊莫希尔在他的《我们真的了解贝多芬的乐团和他的音乐吗?》一文中,特辟一章为“ 9部交响曲与贝多芬的耳聋:神话与现实”,主要依据即来自车尔尼的记述。
贝多芬传记电影《不朽真情》剧照,贝多芬指挥《第九交响曲》。
车尔尼告诉人们, 创作前8部交响曲的贝多芬虽受耳病折磨,但一直还有着相当好的听力。
在创作第九交响曲的前三个乐章时,也还能依稀听到,但在时隔数年后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即出现著名的《欢乐颂》的乐章时,贝多芬基本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了。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这也是导致这个乐章在演出呈现中技术困难大大超过其他乐章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 虽然此时的贝多芬就艺术造诣而言已经是炉火纯青的大师,但听力的丧失还是让他在配器上出现“失算”。
之所以数百年来,传记作家们对贝多芬耳疾和耳聋的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渲染和夸张,主要是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
在这种氛围之中,英雄的观念和形象,与贝多芬如影相随。 人们需要贝多芬成为那个遭遇了各种不幸而顽强与命运搏斗“扼住命运咽喉”的强者和英雄。
而 耳聋之于音乐家,无疑可以将这种“不幸”渲染到极致,从而也把贝多芬推向了神坛。
其中的典型便是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在解释音乐的众人中,罗曼·罗兰的文笔最为精湛,再加上傅雷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字表达的提升,更使得他在中国音乐爱好者中具有极大影响。
即使是对于贝多芬的“生日”,外界有误解甚多,其实直到今天我们都不知道贝多芬具体生在哪一天,明确记载下来的,只有贝多芬的“受洗日”:12月17日。
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 贝多芬纪念中心宣布,将贝多芬纪念活动延长至2021年9月。
疫情下的波恩明斯特广场,贝多芬铜像也戴起了口罩
但我们真的理解贝多芬的音乐吗?一位像贝多芬这样的伟大艺术家也注定是受到误解和曲解最多的人。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将, 也许贝多芬本人并不需要纪念活动,是我们需要他和他的音乐。
#互动福利#
说说你最喜欢的音乐是哪一首?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阿信将结合点赞和留言质量,抽取2位幸运读者随即赠送中信好书一本。
国内第一本古典音乐MOOK
听听古典音乐大咖们解聊“如何爱上古典音乐”
编辑:楚旂
2020.12.2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